安徽省农科院立志让绿肥重回大地
本报讯(记者杨丹丹)绿肥是传统的有机肥源,试验示范表明,长期施用绿肥作水稻等作物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减少氮肥施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如何让传统的绿肥重回大地?安徽省农科院土肥所近日举办首届绿肥植物学术论坛,立志要着手这项工程。 论坛上,专家们提出要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绿肥生产格局。按照种植绿肥不与粮油作物争地的原则,充分利用冬闲田和空隙地恢复发展绿肥,拓展绿肥功能,构建不同农业生态区和种植制度的绿肥生产格局。如沿江江南双季区巩固发展适产型中早熟紫云英;江淮、皖南等单季稻区,大力发展高产型紫云英和蚕豌豆等豆科绿肥;农民专业组织发达、规模种植大户、物流条件较好的地区,鼓励把紫云英作为优质蜜源、富硒蔬菜、富硒茶、富硒饲料开发,把蚕豆、豌豆等食用型豆科绿肥作为“五谷杂粮”打造等。 |
关键词:有机肥源,单季稻区,农科院,冬闲田,五谷杂粮,紫云英,规模种植,种植制度,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 |
责任编辑: 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