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专题库

科技引领 优化集成 研发适用不同区域的八大技术模式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田桂云 徐俊杰 李万贵 李元迎
2018-05-23 16:12:00
分享:

  通过工程项目实施,形成了适宜不同区域条件的八大技术模式:

  环渤海低平原多水源高效利用技术模式。针对环渤海区粮食生产中淡水资源极度短缺,水分利用效率低,同时该区浅层微咸水资源和降水资源较丰富的特点,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发团队,以“集蓄雨水、用好咸水、节约淡水、合理引水”为技术路线,开展以挖掘咸水利用潜力、提高地下淡水与雨水利用效率研究。突破了微咸水长期安全利用难题,发展了微咸水安全利用机理和技术;通过高效利用雨水资源的栽培种植技术变革,提升了雨养旱作农田生产力;实现以咸补淡、以淡调盐、多水源互补高效利用,粮食增产,适水种植技术在南皮示范县应用,节约淡水50%,雨水利用效率提高20%,实现吨粮,为工程实施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为彻底改变区域小麦玉米传统的大水漫灌灌溉方式,以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和邢台农科院为主的研发团队,在基地设置了微喷、卷盘式喷淋、摇臂喷头式、自动伸缩式、平移式5种不同喷灌方式下的水肥一体化栽培试验与示范。解决了传统小麦生产的产量结构不合理、无效耗水多、水分利用率低的问题。玉米种植密度增加,后期叶片功能增强,粒重显著提高。技术模式在宁晋示范基地连续3年实现节水50%,节肥20%,省工20%,节地8%,小麦玉米亩增产150~200公斤,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在20多个示范县进行了推广应用,并辐射到京津等周边省市,为水资源匮乏区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成功技术模式。

  低平原浅层微咸水补灌高效用水技术模式。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中心研发团队集成了以“抗逆品种筛选-土壤培肥改良-多水源高效利用-耕作栽培配套”为核心的环渤海低平原小麦玉米微咸水补灌吨粮技术模式,在作物生长关键期用5g/L以下的微咸水替代深层淡水灌溉,每亩节约淡水50方,增产15%以上,节本增效120元。

  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研发团队,探索出作物正常生长的耐盐阈值,合理的咸淡混浇比例与时期,,配置了“一淡两咸”专利井泵,实现了节约深层淡水25%-35%,增产8%,亩节本增效100-110元。

  棉改增粮技术模式。以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和邯郸市农科院为主的研发团队,采用“滨海盐碱拓棉,内地棉改增粮”的技术路线,向滨海盐碱地要棉花,向冀中南棉田要粮食,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该技术模式主要涵盖了三项技术内容:一是研发了以“台田抑盐-隔层隔盐-抽提降水-库池蓄水-压盐灌溉”为核心的盐碱地棉花五位一体生态种植技术,改良滨海中重度盐碱地,促进河北省棉田东移;二是通过发明可伸缩护苗挡板、可调式拢禾装置等专利技术,构建了麦棉套作一年两熟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在冀南光热资源充足的传统一熟棉区,棉花不减产,亩增收小麦400公斤以上,实现了棉麦双丰;三是通过对土壤耕层重构,均衡分布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构建了棉花—小麦—玉米两年三熟模式,棉花增产7%以上,粮食增产10%以上。

  该团队还开发低酚棉及其利用技术,通过选育低酚棉品种,实现棉花品种棉粮饲一体化,在皮棉产量不降低的条件下,低酚高蛋白棉籽亩增收百元以上。

  东部低平原雨养旱作节水增粮技术模式。针对河北东部低平原春季少雨干旱,有效降雨少,产量低而不稳特点,沧州农科院研发团队从耕作制度升级出发,开展雨养旱作区蓄墒保播增收“两年三作”耕作制度及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了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玉米宽窄行单双株增密、小麦春季追施水溶肥、微垄覆膜侧播、冬小麦旱作“六步法”等技术,集成了“两年三作”稳产耕作种植制度。配合新技术模式,研发出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双垄四行播种机、夏玉米宽窄行单双株播种机、冬小麦水溶肥追施机、冬小麦微垄覆膜侧播机等机具,实现了农机农艺配套。示范区玉米亩增产16%以上;小麦增产15%以上。

  杂粮轻简化栽培技术模式。由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邢台农科院和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组成的研发团队,针对渤海粮仓中低产田对杂粮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将抗除草剂与杂交品种、栽培技术、专用肥料、配套农机深度融合,形成了品种混搭贴茬播种、深播浅埋微集雨、谷子农机农艺结合、高粱绿色轻简化生产技术,集成了谷子因地制宜保全苗、雨养旱作栽培技术模式,实现了亩增产50公斤以上,节工3-5个,节本增效300元以上。

  农牧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以省农科院棉花所、农业资源环境所、奶牛研究中心和河北九知农业公司组成的研发团队,通过筛选适宜的燕麦、甜高粱、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料作物品种,构建了燕麦-青贮夏玉米、燕麦-青贮甜高粱一年两熟技术模式;研发了高水分苜蓿加枣粉青贮和苜蓿-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技术,实现了以种促养,以养带种。通过畜禽粪便快速发酵处理和高效发酵菌剂关键技术的突破,发酵时间由传统的15—30天,缩短到6—10小时,面源污染小,环境友好,全封闭自动化和规范化生产生物有机肥,实现了畜禽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高值化利用,构建了新型农牧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支撑。种植提质、养殖、加工增值,优质生物肥施用,优化了土壤生态环境,使种植业生产、畜牧业转化、微生物分解形成了完整的循环链,为河北乃至京津冀现代农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示范。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以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及其农机企业组成的研发创新团队,针对区域小麦玉米两熟种植中存在的小麦灌水过量、费工,玉米播种保苗难,植保机械不配套等难题,研发出了小麦玉米淋灌机、麦茬玉米清垄免耕施肥精播机、高地隙植保施药机等专利机械,其中麦茬玉米清垄免耕施肥精播机具有条带清理秸秆、免耕精量播种、侧施肥、覆土镇压、喷药、工作状态监测等功能,使玉米初期保苗和防止二点委夜蛾效果提高90%以上。通过农机农艺技术的有机融合,形成了100亩~1000亩规模经营用户的农机配置解决方案,实现了亩节工3~5个,节水30%以上,耕种、管理、收获效率提高50%以上。

关键词:环渤海,粮食,缺水责任编辑:周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