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视公共服务配套资源的导入在产业转移升级过程中对高端人才的吸引
目前,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河北要发挥出承担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的重要职责,这无疑对未来河北各地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但是河北各地市在城市功能结构特别是公共服务等级方面远远弱于北京,单一产业功能的导入根本无法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同高端产业人口和高端技术所需要的生态空间有较大差距,而在公共服务端口和北京差距过大的问题,将导致北京高端产业人口难以实现转移,从而造成由于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不足对于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的构想形成了壁垒。因此,在产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在重点研究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产业发展定位的同时,还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引入和提升各地公共服务配套资源的配置,从而为实现产业的转移过程中“人”的顺利导入,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顺利导入奠定基础。
2)精准定位,弥补各地产业发展要素差距、规避同位竞争
受前些年各地产业发展规划缺乏协调性、整体性和规范性等因素的影响,河北在一些主导定位的产业领域同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均没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比如我们通过对影响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发现石家庄在资本、公共技术平台、院校共建、人均薪酬、基础设施投资、专利数量等环节均落后于全国生物医药十强地市,同时在龙头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值、研发投入、从业人员数量等指标尽管具有领先优势;但是从空间布局角度,仅仅在京津冀区域范围内北京、正定新区、雄安新区等均将生物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因此在同位竞争者面前,石家庄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就必须要走出错位、协同、细分领域领先的独特道路,不能再形成差异化不明显、产业定位不清晰的恶性竞争之路。
3)注重以人为本视角下的人力优势具备放大为产业吸引力的条件
在人本视角下,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占优,但薪资水平滞后,对于研发端形成劣势,但又恰恰构成了制造端的人力优势。因此,从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角度提升产业人员素质、加大产业人力资源供给,形成人力端的优势、进而形成产业吸纳力。我们希望在未来产业生态链当中能构成一个“人力优势+国际化教育=产业工匠”的等式。
4)摒弃“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吸纳产业”的传统模式,大力发展数字基础设施
在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平台公司与政府债务脱钩的现实环境下,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力、通过政策洼地形成对产业的吸纳,这样的传统路径已经无法走通,一些国际智库研究表明:“在未来,各类高端产业的发展要点在于大数据的有效利用,大数据是产业提升效率和有质量发展的最关键的要素”。云网端等数字基础设施既是破解物理空间距离的有效路径、也是现代服务业和创新业态的重要通路,杭州、贵州等地的成功经验表明:数字基础设施与产业的结合是实现产业集聚的新的核心要素。因此、与数字产业领先企业的合作、可迅速提升各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从而实现产业弯道超车。同时、数字基础设施也是有效破解各地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滞后的有效路径。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科创引领产业发展高端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5)构建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生态链
发展各类高端产业领域的创新,无论是传统制造端的创新、研发端的创新、营销后服务领域的创新,从创业教育到天使到IPO、创业资本都是核心引领者。目前,产业链招商成为国内各方主要的招商方式,能否完整导入一条成熟的、覆盖创业梦想开始到圆梦的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服务链,将成为影响各地产业能够持久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