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聚焦

【一带一路的河北实践】河北建工: 建优质工程 树中国形象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常素莉 郭甜肖
2018-09-11 10:04:44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常素莉 郭甜肖)8月21日,河北建工集团又一支“建设小分队”出发了!这次,他们的目的地是印度尼西亚,在这里,他们将参与德信钢铁焦化项目施工。印度尼西亚,已经是河北建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第12个国家。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倡议后,河北建工积极响应,2014年即组建河北建工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为开拓国际市场搭建新平台。四年来,从委内瑞拉五星级酒店项目、援利比里亚SKD体育场维修项目,到乌兹别克斯坦KM-KT泵站项目、老挝115KV输变电线路扩建与综合改造项目、印尼德信钢铁焦化专业分包项目等一大批重点海外承建项目的稳步推进,河北建工已经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项目13个,成为我省承接海外项目最多的企业。

  援外结友谊  援出中国好形象

  8月24日,利比里亚,SKD体育场。

  翠绿的足球场好像一块巨型地毯,红色的塑胶跑道上“套”着9个同心“银圈”,四座高大的灯塔像挺拔的哨兵巍然耸立……

  “从这里开始,我们第一次走进西非大地,第一次经历了埃博拉疫情,接受了生死考验,把这里的场馆设施从破旧不堪变成了现在的焕然一新!”河北建工集团国外技术组项目经理田双庆站在集团维修的SKD体育场里,感觉非常自豪!

河北建工整修一新的利比里亚SKD体育场。 河北建工供图

  SKD体育场是利比里亚的国家体育场,是利比里亚举行各种赛事和集会活动的重要场所,项目造价8200万元,是河北建工集团中标的第一个中国援外工程。体育场距离大西洋不到100米,海风湿气很重,加上当地气候闷热潮湿,当地没有电,施工需要援建队自己发电,施工环境非常艰苦。

  “我们就住在体育场看台下的办公室里,经常在凌晨两三点被热醒。”河北建工国外技术组预算员张立元告诉记者。全体援建人员就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历时18个月,高质量完成了援建工程,得到了利比里亚总统和多名部长的高度赞誉。

  中外工友在一起摸爬滚打,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利比里亚人讲英语,刚开始我们互相听不懂,后来能听懂一点,就通过语言加手势沟通。一段时间后,中国工人都能和当地工人顺畅交流了,双方采用的是一种特别的‘中英结合式语言’!”河北建工集团国际公司总工程师王建伟说,项目组还给工人们设立了健身娱乐室,让他们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埃博拉疫情刚刚被控制,河北建工作为国内的第一支工程队伍来到这里。“埃博拉走了,河北建工来了!”成为至今挂在利比里亚人嘴边的一句话。

  “中国,谢谢!”今年1月22日,利比里亚新当选总统乔治·维阿站在SKD体育场中央发表就职演说时用中文说出了这四个字,这既是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的高度认同,更是为河北建工的诚信、自律和担当“点赞”。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河北建工不仅代表河北形象,更代表国家形象,建设工程到哪里,中国好形象就要树立到哪里。”河北建工集团副总经理、国际公司董事长贾凤锁说道。

   “借船出海”  扬帆海外市场

  2018年5月15日,河北建工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中土西门子埃塞俄比亚换流站土建工程项目永久营地设计加施工合同,这也是该企业借船出海,深耕埃塞市场的又一成果。

  中土西门子埃塞俄比亚换流站土建工程项目合同金额约为386.41万美元,施工内容主要包括8栋住宅、食堂、健身房、门卫房、运动场、游泳池、停车场等建设,项目业主为西门子公司。

  “海外承包工程是块大蛋糕,“蛋糕”虽然大,但“吃”起来并不容易。”贾凤锁说。企业走出去,走向的是风景无限的广阔天地,同时也是风险遍布的未知之地。“借船出海”,从熟悉的工程领域入手,以分包方式与总承包海外工程的窗口企业合作,参与到海外项目中,有效降低了“走出去”风险,同时可逐步提升相关经验。

  “借船出海”走出去,正改变着河北建工这个拥有60多年历史传统的国企。从借央企成功“出海”,承接中土埃塞阿瓦萨工业园项目、中交二航局利比里亚APMT蒙罗维亚集装箱堆场升级项目、中交二航局利比里亚APMT蒙罗维亚集装箱堆场升级项目等,到独立自主、扬帆起航,先后中标援利比里亚SKD体育场维修项目、援牙买加幼儿园项目,再到试水投融资+国际工程总承包,签署老挝115KV输变电线路扩建与综合改造项目、赞比亚军营配套设施项目商务合同......一系列工程项目的落地为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河北建工承建的牙买加幼儿园项目奠基仪式。  河北建工供图

  以“水手”角色“借船出海”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分包积累经验,逐步“自立门户”,如今,河北建工集团已在埃塞俄比亚注册成立公司,实现了海外市场长远发展。

  与此同时,河北建工还利用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抱团出海”:与国内水泥企业携手共建阿尔及利亚水泥厂项目、马来西亚水泥厂项目、尼日利亚水泥厂项目,使国内水泥产业的优势产能惠及众多项目国;与中钢集团合作的阿尔及利亚AQS公司250万吨还原铁项目、印尼德信焦化项目等,充分发挥了国内钢铁、焦化等行业的技术优势,支援了项目国的工业建设。乌兹别克斯坦KM-KT泵站项目、巴基斯坦污水处理项目,更是河北建工打通新途径,借助亚行贷款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通过多种方式的合作,河北建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了“多点开花”。

  既要“走出去”  更要“留下来”

  8月26日,南美洲的委内瑞拉五星级酒店项目施工现场,机声隆隆、人声鼎沸,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该项目是河北建工集团在海外的第一个EPC工程,总投资1.53亿美元。如今,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工作已经成了当地人的一个愿望。

  乔纳丹·贝勒斯今年27岁,因为家乡并没有合适的工作,多年来他一直在外地巴西、圭亚那等地打工。河北建工的到来让他实现了家乡就业,在工地负责安装架管及楼承板工作。

  “我很高兴能够回到家乡工作,中国的技术更加先进,在质量管控方面也更严格。”贝勒斯说,中方工作人员勤勉、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起初我有一些跟不上这样的节奏。”他开始努力学习适应新的工作方式,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河北建工集团员工与项目当地国员工互相信任、理解。  河北建工供图

  理解方能更好沟通合作。“决策前,要站在当地的角度去考虑,这样才能更好地取得信任和理解,更好的融入当地。”贾凤锁告诉记者,“走出去”是为了“留下来”,只有“留下来”才能更顺利、更深入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

  “入乡随俗”在项目当地国有着不一般的意义。面对国外的各种标准、风俗习惯,河北建工集团实施署地化管理,采取由中国员工主导管理、大量聘用当地员工等多种方式推进和业主方的沟通,帮助企业“留下来”。在埃塞俄比亚,按照该国法律规定,外企聘请外国劳工与本地劳工的比例需达到1∶3,但在中土埃塞巴赫达尔工业园工程项目中,中埃双方工作人员的比例最高时达1∶8。

  “引进的律师、土建工程师、环境工程师等当地雇员帮了大忙,他们语言相通,熟当地文化习俗和市场规则,与政府等对接时也更容易沟通。”贾凤锁说,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站在项目当地国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河北建工集团“留下来”的制胜法宝。

  两千多年前,驼铃古道上留下了中国茶叶、丝绸和瓷器的美名。如今,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河北建工围绕“设施联通”与沿线各国合作发展,市场经营布局从东南亚拓展至中亚、西非、东非、拉美,并在7个国家设立了子(分)公司及办事处,集团海外市场战略布局初具雏形。自2014年至今,河北建工累计承接海外工程约46.20亿元人民币。

关键词:一带一路,河北建工,中国形象责任编辑:周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