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商会频道 > 领军人物

“精准扶贫”变“精准扶亲”?扶贫干部不能有政策盲区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2019-06-12 16:29:25
分享:

  近日,有安徽的听众反映,在砀山县的一个村子里,村民进入贫困户名单,没有实质性的民主评议和公示,扶贫干部的多位亲戚都在贫困户名单中,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扶亲”。(6月10日中国之声)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找准症结把准脉,开对药方拔’穷根”,这些工作的前提就是精准识别,如果识别对象都没有找准,那后续的一些工作都是空谈。把不符合条件的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把该享受政策的人挤在政策外,这样只会让群众不满,使政府失去公信力。

  可是如何识别贫困户才能做到精准呢?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贫困本身就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概念,因病、因学、因残、缺劳力、缺资金……致贫原因各有各的不同。面对这些复杂的家庭情况,识别贫困人口工作,就需要层层把关,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客观分析贫困户家庭情况。村民代表评议和公示,就是贫困户识别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程序。村民是对贫困户家庭情况最了解的人,家有几口人、有没有学生、有没有老人、有没有病人、有没有残疾、能否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家家户户的情况都在群众的心中装着呢,没有经过村里评议的贫困户,是没有公信力的,更是不合程序的。

  基层扶贫干部是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上级政策落实的重要责任。新闻中出现的“精准扶亲”现象,先不论这些扶贫干部的亲戚是否符合贫困户条件,光是这一现象本身就会给群众造成一种优亲厚友的印象,群众对扶贫干部的信任也面临危机,而且评选贫困户又未经村里评议和公示,这更是“坐实”了扶贫干部的不正之风。

  如何让群众信得过扶贫工作?首先扶贫干部就要学透政策,政策允许的积极办,政策不允许的不能办,拿不了主义的请示办。该走的程序一定要走到,做出的决定一定要公示,群众的疑虑一定要第一时间正面回应,不怕贫困户中有扶贫干部的亲戚,但是一定要有能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理由,否则就是“瓜田李下”,谁也说不清楚。

  当前扶贫工作是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今年又是脱贫攻坚决胜的关键之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扶贫干部决定了扶贫工作的成败。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有扶贫干部的政策学懂了、学透了,才能正确的推进扶贫工作的开展。(赵亭亭)

关键词:精准扶贫,扶贫干部,政策盲区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