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河钢石钢炼钢厂3号精炼炉正在生产供国内知名汽车零部件客户的高端轴承钢。3号精炼炉乙班班长刘丁熟练地打开“温度控制模型”系统,在系统里输入精炼周期、钢包空置时间等关键指标后,系统自动推荐出了上钢温度值。
“自从有了温度控制模型系统这个智能‘小助手’后,现在精炼炉的终点温度能够控制在±3℃以内。”刘丁高兴地说道。
温度是钢种冶炼的“生命线”,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诸多不稳定因素,影响着过程温度的稳定性。精炼工序负责给连铸提供稳定合格的钢水,温度的稳定是产品稳定的基础。以前在冶炼过程中,上钢温度主要根据工艺卡推荐的温度和职工经验来判断。由于每次冶炼受压钢时间、钢包空置时间等条件的影响,以及职工的操作水平和经验能力各不相同,导致终点温度控制有偏差。为了追求整体温度的稳定性,缩短炉次间的温度差,精炼工段乙班职工集思广益,积极探索控制温度的方法。
刘丁带领该班职工想了好几套方案都没有成功,大家经过多次摸索后,提出了建立一套温度控制模型系统的想法。总体思路就是“将经验值数据化”,他们首先梳理统计影响温度的6个主要条件,然后根据不同钢种设定精炼过程的升温速率,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实际应用中,只需要输入影响精炼温度的条件,系统就会自动推荐出上钢温度。
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今年初,该班在前期需要把钢种按照钢种特性分为:优碳钢、合金结构钢、齿轮钢、易切削非调质钢、弹簧钢、轴承钢等6个大类,然后把每一类钢种的近两年冶炼的近万炉数据整理到一个系统里,形成原始的参考指标。根据每一类钢种升温曲线计算出此类钢的升温速度平均值,形成一套温度控制模型系统。
“该系统不仅能给我们推荐上钢温度,还能帮助我们在冶炼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该班职工介绍说,有一次,在冶炼27SiMn钢种时,当班钢包情况较差,根据生产需要要投入更多的新包,生产难度较大。当职工把各参数和条件输入系统后,系统推荐的上钢温度是1580℃,然而在浇铸过程中,职工发现温度仅能达到1527℃左右。预判温度和实际结果有出入,职工立即反查影响温度降低的原因。经过严密排查发现,原来是由于当包的中包状况较差导致温度与预判温度有偏差,随后及时调整相关参数。调整后,根据系统推荐的上钢温度冶炼,当日生产的9炉产品温度全部合格。
“自从有了这个系统,乙班的中包温度合格率明显提升,今年上半年,工段中包温度平均合格率在84.11%,而乙班的中包温度合格率在91.25%,远远高于平均水平。”精炼工段职工点赞道。(郭旭梅 张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