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6点50分,河钢石钢轧钢厂南区精整探伤线段长吴传家,已经手拿记录本来到了生产现场,开始查看当天订单质量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在三年前,28岁的吴传家成为精整探伤线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段长。
“优化设备工艺,为客户提供完美的产品”成为他工作的动力和目标。仅2019年,在他的带领下,精整探伤工段就完成了30项设备优化提升改造,创效近百万元,他也成为了职工口中的“创效达人”。
巧变模式 提高分钢检测效率
在精整区,两个1米多长的金属置物架格外醒目。蓝色的置物架上,整整齐齐摆放着长度相同、粗细不一的金属棒材。
“这些可是吴段为我们做的宝贝,防止钢材混号可全靠它们啦。”旁边探伤工解嘉翔指着架子上的钢材自豪地说道。
这些仅有30厘米长的金属棒材,是专门为分钢仪“定制”的校准样棒。分钢是探伤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钢材进行探伤时,分钢仪能够同时进行钢种分选,防止混号事故。使用过程中,分钢仪的校准需要使用样钢进行对比鉴定,再由岗位工根据钢种和规格进行查找。之前,每次校准,职工需要使用电葫芦手动吊取一整根样钢到台架上。这些样钢每根最短也有2.5米,吊取困难、检测费时费力,检测效率受到制约。
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吴传家决定另辟蹊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不断摸索,一套全新的样棒检测模式出炉。吴传家根据分钢仪特点,计算出样棒最短的有效检测长度。他将这些加工后的样棒放在固定的置物架上。为了便于岗位人员快速查找,吴传家还在每个样棒端部贴标分类。这样一来,分钢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缩短至如今1分钟。截至3月底,精整探伤工段未发生一起混钢事故。
创新方案 破解探伤使用难题
如何提高探伤精度,延长设备寿命?面对探伤难题,精整探伤工段QC攻关小组给出的“解题”方法是:改进循环过滤系统,确保探伤精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这个以吴传家为组长,多名“80后”和“90后”组成的年轻团队创新方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困扰产线多时的难题得以有效解决。
“3号探伤线属于水浸探伤设备,循环过滤系统是涡流探伤检测的关键部位。我们发现探头数据不准确,是因为钢材表面氧化铁皮残留,长期穿水过程中造成的水质污浊引起的。”吴传家进一步介绍道,水质浑浊还大大缩短了探头和阻水垫的使用寿命,他和团队决定在“水”上做文章。
他们将3号超声探伤线一年来的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循环水箱原有设计为一级过滤,仅在水箱进水口前和出水口后两处添加过滤袋,水中悬浮杂质含量为0.295%。改善水质过程中,吴传家在探伤台架下循环水第一个汇合点增加了过滤袋,并在水道中竖插了带有过滤袋包裹的格子栅。为了验证过滤效果,吴传家和团队每两小时对水中杂质含量进行一次统计,经过水质改善后,杂质含量降低至0.076%,但距离0.05%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此后,吴传家和团队又通过在水道中增设挡桩、细化岗位操作等多项改进,如今水中杂质含量降至0.037%,攻关圆满完成。此次攻关,不仅提高了探伤水质的稳定性,而且每年可创效60余万元。
“精整探伤是距离客户最近的一道工序,下一步我们将投入更多的精力严把质量关,为客户提供‘最美产品’。”吴传家认真地说道。(高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