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凌晨两点钟,河钢石钢轧钢厂南区大棒线丁段段长周贵军站在大棒线缓冷坑旁目不转睛地盯着什么。当下线钢材缓缓下落至缓冷坑,吊钩自动脱落的那一刻,周贵军抓起对讲大声喊道:“老赵,咱们终于成功了!”
接受挑战,才能享受胜利的喜悦
令周贵军激动万分的事情还要从7月初的一次会议上讲起。“目前,进行钢材吊装作业,需要职工站在仅有50厘米宽的缓冷坑旁去摘钩,这一操作安全风险极大,我们必须尽快想出解决方案,消除安全隐患。”轧钢厂南区四级专家叩志飞话音刚落,“我来试试。”周贵军便主动领下了军令状。
“现在的吊装作业,往往需要天车工和司索工双人配合,在缓冷坑旁摘钩。缓冷坑旁地方狭小,放入热钢后周边温度又很高,在此进行摘钩作业安全风险很大。”会后,周贵军接着向精整副班长赵会波说道:“现在是公司新老区顺利衔接的关键期,安全工作不能出丝毫差错,咱俩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难题。”
话毕,周贵军便和赵会波讨论起可行方案来。最终,两人想出设计一款可自动摘钩的吊钩这一解决办法。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
周贵军和赵会波前前后后修改了15次设计图纸后,一个包括吊钩本体、配重杆和配重块的自动摘钩装置初现雏形。
接受失败,才能走向成功的终点
图纸设计好后,周贵军找来了电焊机、砂轮机等工具,和赵会波加班加点做出了自动摘钩装置。
“我们最终决定利用杠杆原理来解决难题,我们将配重杆一端焊接在吊钩本体的钩颈处,另一端车削出螺纹,与一块为空心圆柱型的配重块连接,配重块侧边焊接吊耳,链条通过吊耳和吊钩主链连接。当货物吊运到位后,吊钩本体下降,货物重力作用消失,此时吊钩本体通过配重杆受配重块的重力作用,将自动转至水平位置,移动吊钩本体便可实现自动摘钩。”周贵军解释。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试验结果让周贵军和赵会波备受打击,吊钩因配重块位置不合适,并没有自动脱离吊环。没有时间用来沮丧,周贵军和赵会波沉下心来,重新计算了配重块的重量,调整了配重块的位置。在调整了十余次,试验了十余次后,才终于出现了17日凌晨那令人激动的一幕。
“现在吊装钢材再也不需要人工操作了,只要天车将钢材放垛或者放坑后,吊钩下降摘钩装置便可自动转至水平位置,即可实现无人化自动摘钩。”周贵军又恢复了往日自信的模样。
“自动装置成功投入使用,不仅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还降低了职工作业安全风险,这个小创新可是化解了产线上的大问题。这不,周贵军已经忙活起申请发明专利的事儿了。”叩志飞说道。
尝到了“甜头”的周贵军,为“兄弟单位”中棒线量身打造的自动摘钩装置也已上线使用,并获得了职工一致好评。未来,此发明还将推广到公司新区和营口公司使用。 (于宗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