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企业风采

你好,来自河北的钢铁天团!
——开局只有七个人、一座濒临倒闭的欧洲老厂……半年后却成功“吃鸡”,他们怎么做到的?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王海泉
2018-09-03 10:01:04
分享:

  质疑二:美国人都撤了,你们接手就能干好?

  2002年,美钢联从塞尔维亚政府手中接手了斯梅代雷沃钢厂。到了2012年,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以及经营管理等问题,美钢联退出,并把钢厂的所有权交还给了塞尔维亚政府。

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记者 王海泉 摄

  宋嗣海告诉记者,2016年初的时候,大家都有这么一个疑问,美国人没干好的事儿,你们就敢接?你们比美国人本事大吗?

  在这种情况下,宋嗣海团队在2016年3月正式进入塞尔维亚,开始收购前的准备工作。他们面临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弄清楚美国人为什么撤走。经过调查,宋嗣海发现美钢联撤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说:“为什么美钢联撤了?这里既有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影响,也有市场环境的因素,也有当地政府要求美钢联增加环保投入的原因,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美钢联的考核体系和管理团队的问题。”

  河钢塞钢副总经理王连玺,人力资源和考核体系是他主管的工作之一。他对记者说:“实际上美钢联在2002年接手钢厂初期是赚钱的,2003年、2004年的时候,正是国际钢材市场红火的时候,那时候美钢联每个月都有效益。”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钢铁市场确实在走下坡路,但是斯梅代雷沃钢厂的产量并没有减少。根据记者得到数据,从2008年到2011年,年平均产量为130万吨多一点。对美钢联最后撤走的原因,王连玺认为也是他们的考核体系和职业经理人的问题。“美钢联在中东欧这一带的钢铁企业,是一个统一的考核体系,斯梅代雷沃团队管理者年终奖金的发放,是以位于斯洛伐克的科希策钢铁公司业绩为准,科希策的业绩好,塞尔维亚这边的职业经理人奖金就高。所以斯梅代雷沃钢厂的管理者,就拼命把这边的效益转移到科希策公司去,把那边的效益弄高了。这样一来,从报表上看,这个工厂是连年严重亏损的。还有一个就是这个企业确实到了需要大量投资的时候,不投不行了,美钢联又不想投,所以就撤了。”

  宋嗣海说:“美国人虽然撤了,但撤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钢厂不行,而是他自身的问题占了一大半。这几年中他也有干的好的时候,他们那时候能行,我们这时候就不行吗?当然不是,我们不比美国人差,他们能干好的,我们必然能干好!”

河钢塞钢热轧车间。记者 王海泉 摄

  质疑三:技术水平严重落后、产能低下的老厂,怎么能干好?

  塞尔维亚的国土面积只有8.8万平方公里,不及河北省的一半大。所以对于斯梅代雷沃钢厂来说,它的原料需要在国外采购,产品需要到国外市场销售,只有生产、加工在塞尔维亚国内进行。宋嗣海说,“接手前,塞钢亏损并几次易手,钢厂投入不足、管理松懈、装备水平下降,很多人有疑问,这样的企业能干好吗?技术水平落后到这个程度的厂子能赚钱吗?很多人并不看好。我接手之初,于勇董事长明确给我提的要求,除了弄清楚美钢联怎么干的之外,就是要弄明白我们自己能不能干好这个厂,怎么干好这个厂。”

  虽然收购是2016年4月18号签的协议,实际上前期工作早在2015年初就开始做了。河钢集团先后向塞尔维亚派遣了11批、近200人的技术团队,对斯梅代雷沃钢厂进行摸底、调研、分析。宋嗣海告诉记者说:“经过几轮摸底之后,河钢集团各个环节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炼铁、炼钢、轧钢、设备、工辅等等,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我们得推倒重来,大部分生产线得重新整。比如说炼铁工艺,国内早就见不到这样式儿的了,这怎么生产啊?技术人员都说,推了重建吧。”

河钢塞钢热轧车间控制室。记者 王海泉 摄

  前期的技术团队在经过调查之后,做了一个10亿美元的重建方案,但这个方案上报之后,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并未同意。宋嗣海介绍说,当时于勇董事长认为欧洲很多企业,装备不是多么先进,但仍然能生产出好东西,要想清楚这是为什么?另外我们一接手就把工厂推光了重建,这么大的工程,又是在国外,恐怕建设施工时间得是国内几倍,得有几年生产不了。

  河钢塞钢公司副总经理王连玺介绍说,当时河钢集团为塞钢制定的发展战略叫“小步快跑”,即先不投大的资金,优先解决生产瓶颈,抓紧时间释放产能。

河钢塞尔维亚公司总经理赵军。记者 王海泉 摄

  河钢塞钢总经理赵军为记者介绍了工厂产量低的原因,他认为虽然钢厂产线装备、技术、工艺落后于于国内水平,但是一些工人的技术和责任心都是比较高的,仅靠这些装备就能生产出0.14毫米的薄板。所以产能低,不是装备不行,而是因为经营状况不好,才降低产量以减少亏损。

  赵军说:“钢厂有两座高炉,但我们接手之前,一直处于单炉生产的状态。我们经过调查,认为它是有双炉生产能力的。只不过因为很多年亏损下来,设备投入很少,备件不足,设备几乎没有维护和更新过。所以当时我们判断,开启双炉保证基本产量是可以做到的。”

  2016年4月份的时候,宋嗣海和塞钢管理团队分析了欧洲钢材市场,发现已经初步有了回暖的趋势,于是做出了从5月份恢复双炉生产的决定。宋嗣海说:“当时团队跟我说,你一定要支持我们开双炉,我当然支持啊,一个是正式接手之前提前开双炉,塞方得抓紧修复设备;二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开双炉证明一下,看看设备能不能转起来;三是外界都不看好这个事儿,如果双炉能正常运转,这对团队是个激励。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当时做了这个决定,这对以后的这两年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次沟通,塞方终于同意在河钢接手之前开启双炉,2016年5月8日,第二座高炉正式投入运营。6月底,宋嗣海和他的团队正式接管了斯梅代雷沃钢厂,河钢塞钢正式运营。到了7月份,接手后的第一个月,钢产量就达到了12.9万吨。当时欧洲钢材市场稳中向好,生产多少就能销售多少,所以从7月起,塞钢就大幅度实现了减亏。

河钢塞钢热轧车间。记者 王海泉 摄

  河钢塞钢总经理赵军介绍说,二号高炉运转之后,产能上去了。但设备的维护、维修却一直没有停止。他说:“在美钢联管理的十年里,钢厂在设备维修方面的投入几乎为零,从来就没有进行过大修,有的设备已经处在危险的边缘。2016年6月,我们组织了一次大修,当时购买零配件、备件的费用就花了400万美元;2017年10月开始,又用了45天的时间,对热轧车间的生产线进行了大修,修完之后11、12月两月产量均达到了17万吨,刷新了历史记录。到了2018年,我们便不再担心因为设备问题而影响产量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河钢,塞尔维亚,塞钢责任编辑:周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