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说,踢足球,哪怕条件再简陋,也是他们的课余爱好,甚至是人生梦想。基层足球教练员则是带领这些孩子通过更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获得健康和快乐的引路人。在这条有泪有笑的教学之路上,老师和学生的人生也都被悄悄改变着。
安浩然:从粗犷的东北硬汉到温柔的“球队老父亲”
安浩然是南京市浦口区泰山小学的一名女队足球教练员。胖胖的、憨憨的,眼睛笑起来弯成两条细细的黑线。殊不知,看上去“软萌无公害”的他,几年前还是一个粗犷的、留着纹身、头发梳得锃亮的东北硬汉。2014年在徐州第一次担任女队教练时,安浩然面对的是16个平均年龄只有7岁的小女孩。
“你知道吗?我最一开始学会的不是怎么教这群小姑娘踢足球,而是帮她们扎辫子。原先是单、双马尾,后来她们跑的时候马尾总是摆动、会打到脸,我又学会了怎么盘丸子头。”安浩然笑了笑解释说,“一开始我是不准备帮她们的,但是孩子总是鞋带散了、头发乱了就来找你,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你说自己不会弄,我也不忍心不管啊。”就这样“管着管着”,身为90后的他慢慢被戏称为“球队老父亲”。
其实安浩然最早并没有打算进小学带女队。在职业梯队受过专业训练、又身为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他本想继续发展个人足球生涯,或者执教竞技水平更高的队伍,但是因为身体受伤没能如愿。“其实这是一种情结。因为对自己没能在足球道路上有更专业的发展而感到惋惜,就想寄希望在更小的孩子身上。他们就像一张张待描绘的白纸。”
但是安浩然也很清楚,让更多的女孩子学踢足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我觉得在足球运动中男女是平等的,都要有机会去发展兴趣。第一步就是要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改变家长的传统认知。”除此之外,安浩然还会在训练中给这些“小天使们”更温柔、平等的沟通和关爱,也会力所能及地辅导孩子别的科目。小姑娘们喜欢这位安老师,常常偷偷在办公室放一些酸奶和零食。有一次安浩然去阜阳训练需要离开一周,回来以后孩子们冲过来把他团团包围。
“就是那一刻吧,我感觉所有付出都值得了。”安浩然认真地说。
而这一切也都被家长们看在眼里,安浩然最终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从2017年开始,他已经4次发动身边的朋友和自己一起为山区孩子捐赠足球装备,一些学生家长也加入其中。安浩然的愿望很纯粹:“我希望以后不仅是训练自己场上的学生球员,还应该更关注公益和足球的结合,关注一些更大更长远的东西。”
於家传:“以球育人”并不是一句空话
和安浩然不同的是,足球教练员於家传并非科班出身,他的“主业”是一名语文老师。而这样的“不务正业”一方面是因为於老师在学生时代就爱好足球,另一方面在于他发现足球是培养留守农村孩童正确价值观、沟通交友能力、团队意识以及适应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一个助推器。
“我经常跟学生讲,咱们出去比赛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代表学校甚至国家形象。”於家传因此给孩子们立下很多规矩:必须整理好队形才能出发;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吃饭;不可以剩饭菜;外出训练或者参赛必须带一本书,可以坐火车或者等公交车的时候看……正是在於家传“以球育人”的实践里,孩子们懂得了什么叫做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
於老师的学生多为留守农村儿童,因为从小缺乏父母关爱,性格大多内向自卑、沟通能力欠缺。於家传介绍说,曾经有一个球踢得很好的男孩子,因为不自信,在赛场上始终不敢表现。为了肯定和鼓励他的个人球技,於老师让男孩当了队长,还告诉他作为团队的核心,不能只是自己踢得好,更要领导和团结所有的球员一起努力,不能相互抱怨、指责。“我也告诉他们所有人,足球比赛就是对生活的模拟,有输有赢。我希望他们能在输赢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然后坚强面对生活。”
为了培养这群孩子,於老师牺牲了个人时间,周一到周五中午每天带着他们训练,周五下午去校外参加比赛。赛后他还要开四五十分钟的摩托车送几个孩子回学校、回家。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直到2017年,他带的球队获得了第二届苏宁·爱德“足球1+1”项目公益联赛总决赛冠军。
这其中艰难困苦,没有人比於家传体会更深。并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他一开始不知道怎么教学,学生踢球没有位置感就是一大难题。“那时候真是焦虑啊……想办法想到凌晨2点多,睡不着,上网提问,到6点多还是睡不着……打开电脑看到网友回复说,学生踢这样差,教练应该被开除!”说起这个故事,於家传还是忍不住哈哈笑起来,“好在后来参加苏宁·爱德‘足球1+1’项目,学到了更系统、专业、科学的训练模式,少走了许多弯路,孩子们进步也快多了。”
(图注:2018年苏宁·爱德“足球1+1”项目安徽赛区比赛赛前,於家传给小队员开准备会)
安浩然和於家传只是千千万万基层足球教练员的缩影。他们的殊途同归是因为看到了“公益+足球”的价值和力量。风吹日晒雨淋,老师和学生都在训练和比赛中变得更黑了,但是他们的人生因此却更加多彩,更加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