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京津冀协同创新第一批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南水北调对京津冀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在天津通过验收。专家表示,该专项着眼京津冀协同发展迫切需求,各研究项目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专项中,“南水北调调水带来的外来植物在白洋淀自然保护区的入侵扩张及其生态适应策略”和“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对华北白洋淀区面源污染输出强度与水环境响应机理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在雄安新区生态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领域起到了指导作用;“南水北调期间密云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动及响应激励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在保护密云水库水源区水生态环境、实现密云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保障首都居民饮用水安全作出了贡献。
“京津冀协同创新基础研究目标是凝聚三地优势科技资源,合力解决协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志国介绍,自2015年京津冀协同创新基础研究项目启动以来,三地先后组织实施了“南水北调对京津冀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京津冀一体化城际铁路系统发展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制造及关键技术”“精准医学研究”4个专项,协同创新合作机制逐步完善,已形成统一组织、统一申请、统一评审、统一立项、统一管理成果共享的“五统一”全面协同紧密合作机制。
从同期召开的2019年度京津冀协同创新基础研究工作协调会上获悉,今年三地将重点在“精准医学研究”领域持续发力,预计支持项目数量和经费可比2017年翻两番,将有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在基础研究合作领域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