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河钢石钢设备能源中心电工实验室主任庄艳军,颇费了一番周折:早上找他,他在开会;班中找他,他在研讨方案;临下班找他,他依然在忙碌,丝毫没有准备下班的模样;好不容易瞅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才在食堂的餐桌旁堵住了他,但也只聊了寥寥数语,他便起身离去———他要赶着去招标现场。
“上班不停脚,下班不看表。”身为公司新基地建设公辅项目部供电项目组成员,庄艳军的忙碌已经成为常态,他和同事们承担着220KV总降变电站及35KV变电站、SVC/SVG动态无功补偿与谐波治理、电力集控系统、电气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技术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工作。研讨交流、方案优化、标书评审……即便每天的工作任务已经分解到分钟,庄艳军依然感到时间太紧张,以致于他行动起来总是一路小跑,而步履匆匆的背后,除了体重不断降低这个“意外的收获”,便是一个个“含金量”巨大的成绩:优化新基地220KV变电站主变配置,可降低一次投资约1000万元以上,降低新基地投产后电费支出每年2500万元;优化新基地轧钢和制氧5座35KV站与10KV配电室建设方案和供电结构,压降投资800万以上,并且方便了以后的运营维护;优化新基地炼钢35KV变电站主变容量配置,不但节省投资200万以上,还降低了运行损耗,使系统配置更加合理……每一个方案的优化,都意味着成百上千万的效益。“公司的新基地将打造成为现代化智能工厂,能参与这个项目的建设,是我的荣幸。”在庄艳军的心中,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公司新基地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必将为自己的人生留下浓墨重彩。
除对公司新基地的建设方案进行研讨优化节省大量投资外,庄艳军发挥专业特长,对公司主厂区及其他厂区的日常生产工作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16年,河北省推出了电力改革措施,开始推进电厂直供结算工作。根据相关规定,企业欲享受直供电优惠,必须在每年年初对自身用电量进行预测并上报企业全年的用电量,若实际用电量与申报需求量误差超过4%,将面临考核,非但不能享受优惠,反而会增加电费支出。作为公司电力直接交易工作团队核心成员,庄艳军勇于创新,及时掌握政策调整信息和规则变化,按照公司生产经营和检修等安排,进行电量预测计算,提出预测意见和数据,同时做到实际用电量日统计、周汇总、月分析,严密监控电量使用。在科学准确预测电量的基础上,庄艳军结合广东、河南等省份集中撮合交易的情况,精准预测电量、深入解读交易细则、周密分析市场信息,在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后,总结了《电费分析表》《峰谷平电价分析》《集中撮合交易报价参考》《吨钢电费对比分析表》等10多个表格,研判供需双方态势和报价倾向,不断优化完善报价策略,并充分运用月度双边交易、合同电量转让等多种交易手段调整电量计划,避免偏差考核,成功实现了公司2018年全电量享受直供优惠电价,全年与同期目录电价相比共计降低电费支出960.5万元,偏差考核为“0”,为公司最大限度分享电改红利做出了贡献。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是庄艳军高超的专业技能的体现,更是他多年来刻苦努力的结果。从1990年进入公司,他先后从事电力检修、低压维修和电气试验等工作。长期坚守在一线,庄艳军勤学上进,不断充电学习,刻苦钻研专业知识,10万多字的操作笔记成就了他“首席工人”的荣耀,他依靠自主创新,解决了许多电气设备能力不足、系统设备缺陷等技术难题,有效保障了电力系统这条企业生产大动脉的畅通稳定。
针对公司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碳刷打火、电缆发热、控制保护不完善等问题,庄艳军带领同事们不断进行节能改造,研究和试验各种节能新方法、新工艺,改进了碳刷结构。利用闲置电缆增加一次电缆,设置发电负荷上限报警功能,对发电机组电气系统进行优化提升,实现了节约用电量10%,每年创效约245万余元。去年,公司决定启用电炉生产以保障客户需求。针对电炉生产对电力需求大增的情况,庄艳军通过优化2台主变负荷分配,最终首次实现了电炉生产状态下220KV站主变不增容,在满足正常生产的前提下,节约增容所需高可靠性收费105万元,更换主变费用约50万元,节约基本容量电费838.8万元。他牵头成立的“庄艳军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截至目前已完成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网络结构优化完善、汽轮发电机组电气系统优化等50项创新成果,实现降本增效1000余万元。
“我追求一种工匠精神,简单地说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把复杂的事做到精细、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2018年,庄艳军参加了集团组织的河钢工匠清华大学研修班的学习,通过学习和与兄弟单位同事交流,他对自身的工作和“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